陳重諺 Light

真正的陪伴,是在轉折裡,看見彼此的光。

陪伴,不是說我有答案,也不是帶著誰往前奔跑。而是在那些不知所措的時刻,還願意和彼此穩穩立著,看見那些還未被自己看見的光。

從陪伴者的視線中,一個人有多麼優美、有多麼內在的勇敢,這些單純只有自己是可能感受不到的。所以陪伴是一種深層看見與確認,不迎合、不勸讓,而是用定靜與相信… 為他照明那些他自己也尚未確定能否擁有的光。陪伴本身,就是一種在轉折點的點燈行為。

light_self

從零啟程

☁️ 工程師的好奇心,打開另一扇門

我是一名電力工程師,專精於電路、電子元件硬體設計、計算與系統故障的辨識與解決,我的日常生活裏充斥著問題、技術、未知與解決方法。

然而「為什麼解決了這些問題,還是會不快樂?」這個小小的對話,成為我人生的轉折點。我開始探索心理學,提問技術、教練、催眠、人際關係的意義與練習。

身為理學背景出身的工程師,我發現,原來「解決問題」不是唯一的答案,「應對與承接」、「同理與陪伴」都也是一種很深的情緒與理智的同在。

📓 用閱讀與共學重新打造「內在系統」

在探索方法與好奇人們的同時,我也開啟了讀書會與公開教學的定期模式。其實「每本書都是我和自己對話的過程,而每場共學,都是一段群體互相看見的共創。」

我為閱讀設計了接地氣的練習模式,不是課程,更像是一場共同創造的記憶。

每個主題,都搭配有漂亮的圖卡與簡報,每個困難都有對應形式的關聯計劃,也有讓從不用詳細深挖,也能順著感覺說出自己的技術。

🤝 第一次陪伴,來自一個真誠的問題

真正走進「人」的世界,是從第一個催眠督導開始的。我還記得那天,我坦誠地對我的老師說:「我好害怕失敗會無法好好接住眼前來找我的人」。

後面我們談了很久,而從那天起,我學會了:不只是解決問題,不只是指導就是力量。

真正的陪伴,是能夠永遠保有對人的好奇、也同步理解對方的為難,跟不容易,進一步跨出能做的一小步。

走過考驗

🌪️ 改變的代價,是一段無人看見的至暗

來自科技科技業中常常看著證據、依據、數據的我,身分不再只是「工程師」之後,一切都重新設置。課程沒有 KPI,陪伴沒有測量值,開設活動也無法保證有人來。

早期的我,曾為了一場不知道結果的說明會,透支自己內耗到扁桃腺發炎急診送醫。

我問自己:是我不夠好,還是這條路不是我的?但真實狀況,不是那場說明會有沒有人來,而是我還沒有了解我自己要給什麼。

🔭 當別人迷路時,我要先找到自己的方向

我發現,當我有緊張、意圖不明、準備不足時,那種不安是會擴散到陪伴的場域裡的。

於是我開始回到自己的練習重心,每個讀書、每段訓練、每個個案當下的深度與陪伴,我都提前精心設計空間與節奏,是先有我的安定,才有能力擁抱對方的不安。

我不再追求能幫多少人,而是一次陪伴好一個人。當我先找回自己,就能成為他人的旋律與步調。

🌱 痛過之後,才能真正懂得什麼是陪伴

曾經我也跌入過煩惱和疲累,跟現代人的失衡一樣,不是沒事做,就是很忙很忙,忙到忘記自己是誰。甚至有過因為陪伴特定的朋友,整個身體、意志與心靈都傷痕累累,我不知道怎麼擁抱其他人的痛苦,從而不再敢繼續陪伴。

也是在那段時間,我學會了一個更深的學習:陪伴不是代理,不是答案,而只是我也存在於那個現場,我也有故事。

這些我準備好了之後,就不再怕。我可以穩定地相信,一個陪伴者能給的,是無條件的相信,以及一段非必要說破、卻真實存在的同行。

重返初心

✨ 初心不是遠方,而是藏在每一次願意裡

有一次講課結束後,一位學員說:「謝謝你讓我感覺到,我可以很坦誠對自己說我很好。」

那一瞬間,我突然回想起自己第一次被人陪伴時的心情,那些在心裏無聲說著「我很想做很好」的憤怒與疲憊,而也因為有人好好接住,讓我能從這個枷鎖解開而自由。

我明白:我還是那個很願意應答對方內在問題的人,4年前如此,現在也仍然。有時候,我們不是要去找回什麼,而是要去認出:那些離開的部分,也是我。

💡 每一堂課,都是為彼此點一盞燈

每一次帶領課程,我的重心從來不是把知識塞給學員,而是創造一個空間,讓彼此都可以真實地存在。在這個空間裡,我說的每一句話,設計的每一張卡片、每一段節奏,都是為了讓每個人都能看見自己。

對我而言,最感動的不是學員說學到什麼技巧,而是他們開始說出:「原來我可以不用解釋就被理解。」「我可以有一種新的可能,對自己好一點。」這些話像是一盞盞燈,被點亮的不只是課堂,更是點亮那些人生路上的黑夜。

陪伴不是讓人依賴,而是幫人看見——他原本就有光。

🎁 成長不是終點,而是願意不斷更新的生命

我始終相信,陪伴者最深的力量來自於:他自己也還在走路。即使我已帶領上百場活動,深度接觸數千人,我仍每週保留自我學習、自我探索的時間,繼續讀書、上課、接受督導。

因為我知道,我的成長會成為陪伴的力量,也會直接影響他人的安全感與信任感。我不是一個「抵達者」,而是「同行者」。

我允許自己在每一次陪伴中都帶點不確定,也在每一次結束後都溫柔地回望問自己:這樣的我,還真實嗎?還柔軟嗎?還願意愛這份工作嗎?這份不斷更新,就是我對生命最大的承諾。

真正的陪伴,是在轉折裡,看見彼此的光。